放在口袋、記在大腦裡的求生包

「少了活人的注視,死人只是白白犧牲。」著名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(Robert Capa)這段話指的是所有人類,但特別適用於執行任務時喪命的記者。先不論那些令人沮喪的數字,我們誰沒同事在執行任務時被流彈打中或被故意攻擊呢?

可惜各項數據都顯示,無論是戰區還是和平時期,國際法律仍不足以保護記者。聯合國安理會分別在2006年和2015年通過保護記者相關的決議案,無國界記者組織(RSF)是背後的大力推手。但就像《日內瓦公約》一樣,這些決議不是仙丹。

有些人的職業和專業會把他們帶到危險區域,他們永遠無法擺脫受到傷害的可能。無論就集體層面還是個人層面來看,保持安全很大程度上是記者份內的事。在集體層面上下列幾點都很重要為編輯同仁建立標準程序,同事之間交換資訊,由無國界記者組織等機構提供相關協助。

新聞自由的敵人可能就在街角或偏僻的小路上,無國界記者組織出版《記者安全指南》就是希望為所有可能遇到他們的記者提供方向和實用建議。有些記者只帶攝影機、相機、筆就上陣,有些記者帶的則是裝滿經驗和正確裝備的生存包,兩者判若雲泥。

無國界記者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,為身處高風險環境的記者推出新版手冊。本手冊於1992年首次發行,此後多次更新再版,除了中文版之外還發行法文、英文、西文和阿拉伯文版,並於各大洲流通。

 

無國界記者組織秘書長

德洛瓦(Christophe Deloire)

 

象徵通力合作的指南

言論自由是《世界人權宣言》第十九條明載的人權和基本自由。它本身就是一項權利,也就是透過任何媒體接收和傳播資訊及思想的權利,但它還讓所有其他的基本權利得以自由行使並受到保護。歷史上許多例子都讓我們學到:言論自由開始瓦解時,其他的基本自由可能很快也會遭受同樣的命運。

1945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育、科學及文化組織(教科文組織)憲法通過,第一條指出其使命為「便於運用文字與圖像促進思想之自由交流」。故知言論自由及其必然結果、資訊自由和新聞自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使命的核心。

在行使這一基本自由的過程中,新聞工作者和新聞機構都是重要參與者,所以想嚴格控管公眾辯論和公民的知情權的人常將矛頭對準他們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2014年11月21日在國際傳播發展計劃上發表報告時,提到2006年以來已有700多名記者在履行職責時遇害,人數眾多,顯見問題的規模之大和處理的難度之高。

下列數據令人憂心。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的報告,在工作中遇害的絕大多數(近95%)是本地記者,大部分都是在報導當地內容時遇害,並非死於武裝衝突。此外,過去10年記者死亡的案件中,破案率只有6.6%,等於超過90%的案件有罪不罰。這個數字背後的意義令人痛心,因為這表示為了封口而殺死新聞工作者幾乎不會面臨任何後果。

聯合國行政首長理事會於2012年4月12日對此做出回應,透過《聯合國關於記者安全和有罪不罰問題的行動計劃》協調各部會一同激勵所有的夥伴組織。該《行動計劃》是一個互相協調,跨機構的機制,採多管齊下的方式來實施全球性策略以加強記者保護。聯合國大會在2013年12月18日通過攸關記者安全的第68/163號決議,將每年11月2日訂為「終止針對記者犯罪不受懲罰現象國際日」,並責成教科文組織協調、實施《行動計劃》。之後聯合國大會、人權理事會、教科文組織和各區域的跨政府組織陸續通過各項決議,展現加強記者安全標準的決心。

該《行動計劃》強調下列幾點的重要性:提升公眾對記者安全和有罪不罰問題的認識,落實保障機制,強化司法系統、軍警單位和公民社會的能力,協助政府落實對記者安全的義務和承諾。

當記者這個職業面臨的危險日益增高,相關人員必須共同努力,一同面對新的威脅和挑戰。許多單位都為改善記者安全採取各種措施和良好做法,其中無國界記者組織和教科文組織共同發行的《記者安全指南》一枝獨秀。 

這本指南自1992年發行第一版至今已推出多種譯本,內容也多次更新。經過20多年,2015年的記者面臨的威脅已和過去不同,有些問題已以更好的方式得到解決,但同時也出現新的危險。為了因應這些改變,本指南新增了幾個章節。現行版本涵蓋了記者越來越重視的資安問題(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剛發表了關於該主題的研究報告《打造新聞業的數位安全》),針對自然災害或疫情的安全預防措施,以及特別針對女性記者的性暴力問題。

記者安全是一項巨大的挑戰,沒有任何一個利益相關者能夠獨自應對。本《指南》承載許多記者、新聞機構和推廣言論自由的團體多年來獲得的重要知識和經驗。本《指南》透過許多不同來源集結、總結這些良好做法,體現了所有合作夥伴的願望:我們期許大家能夠共同努力、加強合作,讓記者在各方面都能更加安全,並打擊有罪不罰的現象。

 

教科文組織言論自由和媒體發展機構處主任

Guy Berger